AI和人类作者:网文创作的共存还是冲突?

2024-08-13
262看过
本帖最后由 denny 于 2024-8-13 23:33 编辑

B5.png


网络文学的AI正逐步取代人类作者


网络文学创作者秋语(化名)已在“番茄小说”平台暂停更新作品达半月之久。她表示:“如果番茄小说继续采取这种损人利己的行为,我会选择在其他平台接着我的创作。”

今年六月,一份名为“AI训练补充协议”的文件在网络中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回想起来,秋语发现自己约在一个半月前曾被推送过这份文件并签字同意。在仔细审阅该协议后,秋语才注意到其中隐藏着的一个引起争议的条款:该协议第3.2.10条明确指出,平台有权使用签约作品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及其相关信息进行数据标注、语料学习等,作者同意平台利用作品训练出的模型所生成的文本进行传播,不得因此起诉平台侵权。


b1.png


秋语愤怒地指出:“当初接收到推送时,平台方并未特别强调此事,我出于对平台的信任,未详细审查条款,根本未意识到这一情况。”


她怒火中烧地了解到,其实早在两年前就有作者的合同中包含了这样的协议。“他们口头上声称是以AI辅助我们写作,实际上却是利用我们辛苦创作的文字,将其破碎后重组为他们的资产,再与我们争夺市场,这难道不是典型的杀鸡取卵吗?”事件的酵母似地发展着,愈加多的笔杆纷纷宣布暂停更新,以此表达他们的不满。7月15日,番茄小说终于在“龙的天空”论坛与今日头条的官方帐户上发布声明,坚称官方从未推出任何全由AI撰写的作品,同时也不会违背作者的个人意愿,擅自运用AI技术。如果作者对合约有所疑虑,平台愿意尽快帮助撤销那些涉及AI的条款。


b2.png


然而在秋语眼中,这种回应仅仅是平台在推诿其责任。“声明里既没有清楚表明不再继续培训AI,也未放弃获取作者的同意,甚至于诱导作者放弃自己的权益。这样的态度,我们怎能再次投以信任?”


如今,自番茄小说作出回应至今已接近半个月,仍旧有许多像秋语这样继续静止不动,坚持抗议的作者。他们反抗的不仅是潜藏在合同深处的“圈套条款”,更担忧平台可能利用他们倾注心血创作的作品,去“喂养”一个人工智能的“AI作者”,以此来取代真实的笔者。


01.好东家变“黄世仁”


“AI条款”的风波之前,番茄小说在众多作者眼中还算是一个颇为不俗的平台,以其低门槛、快速上手、少限制、多机会的特点,成为许多初出茅庐作家的首选试炼场。

另一方面,与起点中文网等付费阅读平台相比,番茄小说等免费阅读平台的崛起更似是顺应了时代的浪潮。经历了八年的笔耕,秋语已深谙写作之道。她之所以挑选番茄小说平台,无非是被其庞大的用户流量所吸引。在转投番约之前,她曾在一个付费阅读网站抒写文字,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读者们对于付费阅读的热情逐渐冷却,这直接导致了作家们在付费网站的收益大幅下滑。因此,秋语开始考虑将自己的文字搬到免费的阅读平台上,而背靠抖音巨大流量的番茄小说,自然成了她新航程的首选。


在番茄小说上同样创作的新人作家小米(化名)向我们透露,该平台上的收益主要源自于作品的吸引力:粉丝的听读以及读者送出的礼物等。小米指出:“一本新书的首次亮相,即前四万字,若能激起足够的关注,平台便会助力推广。首日收益能破千元,则后续持续笔耕月入过万并非难事。”


秋语对她在番茄小说上获得的收益也表示出了相对的满意,若非最近爆发的“AI协议”风波,她或许会将番茄视为一片长久耕耘的沃土。


然而,平台的应对措施令她颇感失望,包括一些难以察觉的操作选项,如深藏不露的解约按钮,足以昭示平台在此事上的真实态度。


b3.png


图片来源于小红书。


在考虑再三之后,虽未急于解约,秋语已对平台的诚信产生了怀疑,恐怕自己又将陷入不利的境地。“我计划暂停更新,并探索其他网站继续我的写作生涯,除非番茄小说能给出一个明确的回应。”


## 2. 辅助工具还是竞争对手?似深秋飘然落叶的思绪,不少作者在番茄平台与其他阅读平台间的“逃离”行动频频发生。但令人不能忽略的是,在番茄小说的AI使用条款激起波澜之前,已经有包括百度、字节、腾讯、知乎等诸多实体,他们纷纷将中文写作作为其大模型的核心或主要功能之一进行研发和投资。


去年的七月,属于腾讯的阅文集团震撼推出了网文行业的首个大模型“阅文妙笔”以及基于该模型的应用产品“作家助手妙笔版”。此工具从内容启发、情境构造、知识咨询等多方面为作者的创作提供帮助;同一月,百度旗下的七猫中文网也推出了“AI小助理”功能,帮助作者解答创作中的疑问和提供创作参考;到了去年的十月,中文在线则推出了AI辅助创作的大模型“中文逍遥大模型”,这能够根据作者的创意来生成故事概要和章节大纲,同时还提供续写、模拟角色对话等辅助功能。


事实上,当番茄小说在今年五月推出AI写作功能时,其初衷亦是为了辅助作者创作。然而,随后揭示的AI补充协议让作者们意识到:番茄小说在使用签约作品喂养AI时,潜藏着将AI培养成为一种“生产力工具”的野心。以《江山不若三千弦》和《大理寺萌主》为人熟知的网络文学作家墨白焰表示,她对AI写作固然存有保留意见,然而更为严峻的问题,在于番茄公司利用作者的原创作品去训练AI这一做法,她是坚决反对的。在她看来,小说的灵魂在于其能够搅动读者的情感和思索,但AI写作却仅仅依赖于大量数据和基本逻辑的拼接,无法经受深入的思考和感动,无法替代那些充满激情、思想与情感的真正作者。


尽管墨白焰深陷数字化阅读时代所带来的纷繁复杂,她依然强调,网络平台利用作品资料以训练AI对作者而言充满风险。她忧虑地表达:" 当网站拿着这些作品内容去充实AI的学识库时,能否确保这些受过训练的AI在创作中,仅将这些作品视为参考而不是直接复用?当AI所创作的内容与原作品出现相似之处时,这种行为是否构成抄袭?面对可能的AI抄袭,作者又该如何维护自己的权益呢?"


她的这番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因为目前来看,国内针对AI生成内容(AIGC)版权问题尚缺乏明确的法规支持,而番茄的规定中却明确指出,“经训练后得到的内容归平台所有”。这意味着,作家们辛苦创作的成果可能会在不知不觉中被AI擅自抓取并用于训练,最终变为平台的版权资产,原作者却难以通过法律途径寻求救济。


对于“AI是否能够取代作者”的问题,番茄小说似乎并未考虑停下手中的AI写作计划。确实,如今许多作家已经察觉到,在番茄小说平台上浮现了多个似乎由AI掌笔的账号,并且推出了大量作品。


举例来说,一个名叫“江沅说书”的账户,在近三个月里就上架了高达222本作品,这样的更新频率远超一般人类作者的能力。当细读这些作品的开篇,可以发现有许多几乎一模一样的叙述。无论是“人声鼎沸的街道,阳光怎样照耀”,或是“光芒四射,喧闹的街道怎样”,再或是“喧嚣的街道,在炎热的阳光下怎样”......然而,这个账号的所有内容已经被消除。


b4.png


图片来源:番茄小说


当前看来,由AI创作的网络文学作品大多质量平平,甚至可以归纳为粗制滥造。假若平台不进行明确标注并且不加以区分,那么许多真实作家的作品就难以被读者发现和阅读。


同时活跃在多个网络文学平台的网文作家米米(化名)指出:“在免费模式中,作家们的作品能否获得曝光完全依赖于平台的流量推送,若平台不推荐,再优秀的作品也将被埋没。”


从某种角度看,番茄小说本次的“AI补充协议”风波也暴露了一种免费阅读模式下作家面临的巨大挑战——缺乏议价权力。作家的收入来源并非直接来自于读者,而是依靠广告商,通过流量来赚取收益的商业模式导致作品本身的价值被大大削弱。平台控制了流量,作家变成了产量工具。


因此,使用成本更低的AI代替人类作家,对于网络文学平台而言无疑具有显著的经济优势。首先,关于AI写作在生产效率上的优越性是众人皆知的。据华东师范大学的研究团队发布,他们利用AI完整创作了一部长达一百万字的玄幻小说《天命使徒》。该项目的主导者,文学教授王峰在一次讲座中提到:“仅仅用了一个半月的时间就草拟出这部长篇小说,然而即使是最勤勉的网络文学作者,也需耗费至少一年的时间才能完成这等体量的作品。”


其次,许多自由阅读平台的用户对于网络文学的品质并不过于苛求,简单重复的情节足以满足他们消磨时光的愿望。因此,在AI学习了众多流行小说的内容并总结出一套固定模式后,这样生成的内容同样能满足大部分用户的基本需求。


通过提升生产能力,自然也就降低了成本,这正是各大平台推广AI写作的原因。随后,随着AI写作的广泛应用,传统人类作家的收益无疑受到了冲击。像米米所预测的那样:“平台对我们这些作家的报酬可能会变得越来越低,比如进一步降低稿酬分成,或是削减各种奖励。”


尽管如此,墨白焰依然坚信,不论科技如何革新,只要市场上仍存在对高质量内容的需求,AI是无法完全取代真正的文学创作者的。然而,当抄袭和拼凑成为被接受的现实之后,所有网络文学作者的未来恐怕都将面临巨大的挑战。

回复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立即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